杨志英
太极拳界习惯说法:“杆者,枪也;杆法,即枪法;十三杆法,即十三枪法”。1961年,李英昂先生著《太极十三枪谱注》(以下简称“李书”)于香港华联出版社发行。本书对太极十三枪的渊源、演化考释甚详。
然而,比照其它有关资料深研“李书”,对太极十三杆的形成和衍变,笔者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杆”是什么?“枪”,去掉枪头、枪缨即为“杆”。这就意味着“枪”变成了另一种器械。“枪”为什么要变成“杆”?“杆”的练用技法和“枪”有什么异同?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做些探索。
一、相关资料罗列
先将笔者所见记录十三杆(或枪)的书谱资料附录于下,以对照二者之异同。
1、《丁丑本》
编著者:李亦畬;成谱时间:光绪丁丑年(1877年);套路名:十三杆;势名:崩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邪披、风扫梅、中军入队、宿鸟归巢、败势、狸猫扑鼠、手回琵琶势。
2、《两仪堂本》
编著者:不详;成谱时间:待考; 套路名:十三枪;势名:青龙出龙、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拦枪、横扫眉、井栏倒挂、中心如对、俊鸟入巢、面披、背缠、面披、背砰、白猿拖枪、黄龙占杆(又名黄龙三搅水)、怀中抱月。
3、移录本
编著者:郝砚耕;成谱时间:约1928-1930年间;套路名:十三枪。势名: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风扫梅、中军出队、宿鸟入巢、拖杆败势、灵猫捕鼠、手挥琵琶势。
4、《太极拳使用法》
编著者:杨澄甫;成书时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套路名:太极粘黏十三枪;势名:四散枪、粘黏枪、掷摔枪四枪、缠枪一路。
5、《陈氏世传拳械汇编》
编著者:陈子明;成书时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套路名:十三枪;势名: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 一名古树盘根)、饿虎扑食、拦路虎(一名拗拦枪)、斜披、横扫眉、中心如对(一名井栏倒挂)、俊鸟入巢、面缠背崩、黄龙三揽水、面披、背崩、白猿拖枪、面崩怀中抱月(即抱琵琶势)。
6、《廉让堂本》
编著者:李槐荫、李福荫;成谱时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套路名:十三杆;势名:掤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同扫眉、中军出队、宿鸟入巢、拖杆败势、灵猫捕鼠、手挥琵琶势。
7、《武氏太极拳全书》
编著者:姚继祖;成书时间:1999年2月;套路名:武氏太极十三杆;势名:起势掤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风扫梅花、中军出队、宿鸟归巢、拖杆败势、灵猫捕鼠、手挥琵琶、收势。
8、《永年太极拳志》
编著者:永年太极拳编纂委员会;成书时间:2006年8月;套路名:武式太极十三杆;势名:起势掤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风扫梅花、中军出队、宿鸟归巢、拖杆败势、灵猫捕鼠、手挥琵琶收势。
二、诸书谱辨析
1、《丁丑本》:该谱现由永年杨班侯太极拳式传承人贾安树先生藏。此谱较1881年完成的太极拳史上最早拳谱“老三本”早四年,有专家认为是“老三本”之前的草稿本。 这是“十三杆”最早见诸于文字之记载,以“杆”易“枪”,一字之变,则产生了质的变化。勿庸置疑,杆法沿用 了枪的基本原理,但“杆”绝不等同于“枪”,杆有杆的独特技法。太极杆法遵循太极拳的宗旨,突出“粘连黏随”、“不丢不顶”的特色,淡化枪术中扎、剌的本意,主张顺遂、顺势,引进落空,而非硬接硬拦。习杆技精神贵集中,做到心静、气敛、神聚、劲整。立身须中正安舒,身与杆融为一体,力达杆尖,富有灵性。步法稳健扎实,气沉丹田,注于腰间。杆与腰腿相合,杆体如臂,杆尖似手,能够探察、感知对手劲力的微妙变化,于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而灵活运用崩、挑、合、按、缠、扎方法,将假想对手或击出、或击倒,或挑出、或挑起,如同太极推手发放之技巧。这种明显区别于枪术本意的太极十三杆 法,应属于一种新的器械练习技法,因而随着太极拳艺的普及发展,而盛行于世,“太极杆”成为太极拳的独有器械,旧的擅长太极拳的老师们,罕有不会太极杆的。然而太极杆为何从枪术中脱化而出,我们再阅读一些有关资料。
2、两仪堂本:传为陈家沟旧抄本,无刊本。徐震先生(1898年—1967年)在《太极拳考信录》中写道:“陈君子明示予以旧抄本数种,其中两册为最要。此两册一题器械丛集?陈两仪堂记;一题文修堂本”。
“李书”中也有类似记述:“(陈)子明、绩甫各有著述。其余太极枪法有关者,子明曾公开旧谱多种,其中两册为最要。此两册一题《拳械丛绩(集)?陈两仪堂记》,另一册为《陈氏世传拳械汇编》。”
李英昂先生考证之结论云:“太极十三枪架式,乃脱自梨花六合枪。”据此考证,“李书“所说的“太极十三枪”,是否就是“两仪堂本”的十三枪呢?若真是如此,是否就意味着“丁丑本”之“十三杆”是出自此“十三枪”呢?笔者认为,不可仓促下此结论,因为疑问尚多。试想:与陈家沟拳有直接关系的杨禄禅拳派旧谱中无十三枪套路,而与陈家沟无直接联系的武禹襄拳派的拳谱中却有完整的十三杆套路,这如何解释呢?
再看“李书”中还说:“近世流行于北方之六合枪,即梨花枪法也。”清代中晚期,六合拳、六合枪于广府盛传,那么是否可以推测,“丁丑本” 中之“太极十三杆”是直接脱始于梨花六合枪法呢?此说也不尽然。因为若言陈家十三枪出自梨花六合枪,而太极十三杆出自陈家十三枪,那么陈家十三枪中“黄龙占杆”一名,又令人生疑:以“杆”命势名,似受“杆法”影响。究竟如何,看来还需留 待以后考证。
3、移录本太极拳谱:“移录本” 太极拳谱是郝砚耕先生(1904年~1947年,武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郝为真三子)于民国年间重新编定的拳谱,时间约在1928年~1930年之间,内容较“老三本”之“郝和本”多四篇,《十三枪》便是其中之一。砚耕先生早逝,此谱由其仲兄月如先生收藏,现在去向不明。据徐震《太极拳考信录》载,“移录本”载有《十三枪》。从势名看,虽称“十三枪”,但实为杆法。势名又经润色,工整、规范、文雅,富于文采,与太极拳势名相一致,且符合杆的韵味。“移录本”对势名的修订,不是简单的名称的变更,还标志着太极十三杆的进一步成熟与完善。说明太极十三杆技法历经四世,益臻完美。
4、《太极拳使用法》:本书编者杨澄甫先生(1883年~1936年)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之孙。书中载有“太极粘黏十三枪:四散枪、粘黏枪、掷摔枪四枪、缠枪一路。”它非一套枪法,而是可以单练的四组对练“枪”势。所附图照,名为“枪”,实用“杆”。李英昂的“李书”认为,“太极粘黏十三枪”中,除“四散枪”(怪蟒钻窝、仙鹤摇头、鹞子抢雀、燕子穿帘)“硬拿硬拦,纯用断劲,仍有外家意”属于枪术外,其它九枪明显具备太极拳的技法特征,是太极杆的对练技法。据此可知,杨家太极拳虽无十三杆套路,其杆技要领与武家十三杆基本一致。
5、《陈氏世传拳械汇编》:此谱陈子明称是他根据陈家沟旧抄本而汇编,考释此谱的徐震、李英昂未睹原件,“只有民国二十四年一月油印本”(徐震语),其中所录“十三枪”较 “两仪堂本”规范合理。但查“怀中抱月即抱琵琶势”一名,应受“十三杆之手回(挥)琵琶”影响。因而《陈氏世传拳械汇编》,也包括“两仪堂本”,虽称“旧谱”,实不太旧,约出现于“老三本”成谱、太极拳兴盛之后的清末或民国初期。
“李书”中写道:“今太极枪法,既名十三枪,按理当有关乎十三势之十三字诀统其理法。而今竟不为太极门专家所知,更不见于旧谱,有者仅十三枪名称而已。”李英昂先生之考释侧重于陈谱、杨谱,且未曾注意到“枪”与“杆”之区别,也不曾涉足杨、武太极拳发祥地广府去追根 溯源,致使李先生得出十三枪或杆已失传的结论。
6、廉让堂本太极拳谱:“廉让堂本”太极拳谱,原名《李氏太极拳谱》(后亦名《廉让堂太极拳谱》),民国二十四年四月于山西太原刊印发行。为李亦畬先生之孙李槐荫先生依据堂兄李福荫先生(1892年~1943年,李亦畬胞弟启轩之孙)提供“老三本”中之“启轩本”重新编次厘定后出版。所收“十三杆”与“移录本”之“十三枪”套路几乎完全相同,只“风扫眉”写为“同扫眉”,“同”当为“风”之误写。套路易名“十三杆”,属名至实归。
7、《武氏太极拳全书》:姚继祖先生(1917年~1998年)编著《武氏太极拳全书》收录太极十三杆,与“廉让堂本”、“移录本”、“丁丑本” 一脉相承,势名又经修润,附详细图解(见此书207~221页),这是十三杆薪火相传至今的最好注脚。至于姚先生杆法师承何人,无明确说明,但姚先生在其著作者简介中写道:“自幼随祖父习练太极拳术,并曾在永年国术馆与当时太极名人韩钦贤等修习太极推手及器械套路,后拜师于太极泰斗李亦畬之子李逊之先生”。《永年太极拳志?姚继祖传》对此记述更加具体:七八岁时随祖父姚佩虞学习杨式太极拳;1927年,跟郝月如学习武式太极拳;1932年,入永年国术馆,与韩钦贤等各派传人一起研习太极推手及器械;1937年,从李逊之学习武式太极拳。
请注意,在姚继祖学太极拳之时,尚无武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之名称(这些名称最早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据吴文翰老师介绍,清末民初郝为真先生传于邢台地区太极 十三杆名称、练法与永年国术馆基本一致。据此可知姚先生的太极十三杆学自永年国术馆。
综合以上史料,姚氏杆技得自韩钦贤的可能性最大。
8、《永年太极拳志》:《永年太极拳志》是永年县人民政府组织策划编纂,2006年8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公开发行。本书介绍的太极十三杆,仍归属武式太极拳械,并对杆的形制、来源、练习要领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所附图照由姚继祖先生演示。
三、两点结论
广府,在太极拳发展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太极拳从这里走向全国与世界。太极拳之乡的传承者,大多数对流派的观念始终非常达观,他们有不约而同的共识,即杨派、武派太极拳本为一家”。对于太极杆,广府人呼为“杆儿”。如果“两仪堂本”、《陈氏世传拳械汇编》中的“十三枪”脱自梨花六合枪,尽管它已失传,但它仍属枪技。而诞生于广府的“十三杆”套路,从“丁丑本”、“移录本”、“廉让堂本”、《武氏太极拳全书》、《永年太极拳志》,一脉相承,日臻完善。
杆,是有别于枪的太极拳专属器械。其作用非持械而斗,更不是作用于战场的生死搏杀术。作为太极拳功力训练的一部分,最终服务于太极拳术,旨在体验、训练整体劲力,在手臂加长的情况下,如何运用太极拳技法,“粘连黏随”、“不丢不顶”、“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因此,杆是脱自枪的另一种器械。它的习练倾向于技术的磨练。
四、太极十三杆的衍变和发展
清代的统治者对民间习武多有禁忌,“枪”为武器,在禁习之列,而去掉枪锋就不是武器了,故杨禄禅、武禹襄以“杆”易“枪”,终成太极拳的独门器械。武禹襄、杨班侯、郝为真等前辈多以杆法名世。
上世纪三十年代,邢台李圣端(1888年~1948年,郝为真弟子)、郝中天(1891年~1962年郝为真弟子)二位先生鉴于太极拳无棍术,在十三杆基础上研究出一套棍法,后因 “七七事变”而终止。全国解放后,他们的弟子陈固安先生(1913年~1993年)继续研究,终于创编成功,并编纂成书,名《太极棍》。1986年,由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风行海内外。陈先生还研创一独门器械“腾蛇棍” (详见《吴文翰武术文存?腾蛇棍和鱼龙刀》一文),柔中寓刚的太极棍术,配以如龙似蛇的腾蛇棍,红花绿叶,相得益彰。其传人高连成、杨宝安、常军等,在多次太极棍表演中用的都是腾蛇棍。棍法精巧,棍体玲珑,如惊蛇飞舞,似怒蟒横空,极尽太极韵味之美。
吴文翰老师初学太极十三杆于李圣端先生,后又学于郑月南先生。鉴于当代太极拳多以表演健身为主,传统的“太极十三杆”套路较为简单,不适宜表演,于是,吴文翰老 师根据时代需求,将太极十三杆衍化为“太极二十四枪”,又易“杆”为“枪”。此套枪法,习者甚多。
从太极十三杆,衍化出太极棍,又发展为太极二十四枪,从中折射出现当代太极拳演化发展之一角。
推荐下面更多精彩内容与大家共享
评论